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Board logo

標題: 萬聖節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flatearth    時間: 2019-10-27 09:15     標題: 萬聖節

http://actoflove.hkskh.org/site/ ... 1126&lang=zh-TW
每年的「萬聖節」都有人問我基督徒可否參加或舉行「萬聖節」的活動?甚至可否在學校裡舉行?隨著近年這個西方的「鬼節」在香港愈來愈普及和受年青人歡迎,作為基督徒又應該怎樣面對?

萬聖節的起源

  萬聖節其實不是基督徒的節日。要追尋其根源,就要回到二千五佰年前的北歐及英倫地帶。當時愛爾蘭的塞爾特人(Celtics)以十月三十一日為一年豐收祭典的日子,也是一年的結束,而十一月一日就是新一年的開始,也象徵冬天的來臨。他們相信死亡之神在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,尋找替身。因此他們燃點火炬,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。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,發出古怪的聲音,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,避過災難。這就是今天「萬聖節」化妝舞會的由來。過了當晚,鬼魂回到陰間,一切回復平靜。此外,他們的祭司把這天稱為「死節」,拜祭死神。在十月三十一日,祭司會挨戶索取各種奇特食物,初時是自己享用,後來在「死節」用來供奉死神。如果村民拒絕給予食物,他們會咒詛這一家。這種風俗流傳到今天,便是孩子登門索取糖果,不然就會咒詛人家;這就是trick-or-treat的意思。

  祭司會拿著一個大蕪菁,把裡面挖空,在外皮上刻上人的面孔,代表他們所倚靠施咒的邪靈,這邪靈是巫師打發的精靈。蕪菁裡頭點燃蠟燭,在晚上逐家叩門時用作燈籠。祭司相信精靈會附在蕪菁裡,幫助他們把符咒施放在那些拒絕他們要求的家庭身上。當這風俗在十八、十九世紀傳到美國,蕪菁並不普遍,便改用南瓜代替。至於「死節」為何今天稱為「萬聖節」?到了基督教興起,基督教的活動代替了塞爾特人和羅馬的宗教活動,但早期的習俗仍然保留下來。到第八世紀,羅馬教會將十一月一日定為「諸聖日」(All Saints’ Day)以作為紀念教會史上一切殉道聖徒的節日,而緊接的十一月二日定為「諸靈日」(All Souls’ Day),紀念一切亡者。

  後來All Saints’ Day變成All Hallows day,因Hallows即「聖人」的意思,所以萬聖節也是指諸聖日,而十月三十一日萬聖夜(All Hallows Evening)便是諸聖日的前夕。Evening後來縮減為eve和een;前者是「前夕」的意思,後者是evening的縮寫,意即「夜晚」,便成為今天簡稱的Halloween。現時中文的萬聖節通常指Halloween,而英意思為萬聖節前夕。

基督徒應知如何抉擇

  今天,節日的本意已逐漸改變,「萬聖節」原有的避難和紀念的意義已被淡化,現已變成一個開派對狂歡的日子。當中的玩意充滿怪異、恐佈、血淋淋、靈幻、驚嚇、死亡和邪惡的味道,況且派對的性質又容易使我們放縱自己,沾染不良的啫好,令不法之走有機可乘。此外,有些家庭還要掛上巫婆、掃把、蝙蝠、貓頭鷹、骷髏、蛛絲網、精靈、南瓜的圖象等飾物,小孩子穿著古靈精怪的服飾,加上商人把「萬聖節」看為他們的商機,大力推廣,竟然把令人驚駭的東西當作一種樂趣。基督徒是光明之子,應該過著榮神益人的生活,不應以這些鬼怪的玩意為樂,失去美善的表現,將自己陷於試探之中。又倘若參加這些派對令人對基督徒產生誤解,那麼真是得不償失。保羅說:「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;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。」基督徒可以做的事多得很,有益身心的玩樂也多不勝數,也應知如何抉擇。




歡迎光臨 聖經與地平論 (http://flatearth.imotor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7.2